【百廿校庆•寻访校史】张继才教授一行专程赴宣恩县寻访学校西迁遗迹

发布时间:2018-07-16 来源:必威BETWAY官网 浏览次数:

武科大网讯 忆百廿校史,寻西迁遗迹,7月13日,我校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继才教授、校友办主任汤红、管理1996级校友刘峰一行,专程赴恩施州宣恩县晓关镇大岩坝村,寻访学校西迁遗迹。

据校友回忆记载,抗战时期,我校前身“湖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”于1941年从四川(今重庆)彭水县高谷场,迁入恩施州宣恩县晓关镇大岩坝村,于1946年迁回武汉,在此办学达5年,是学校西迁中办学时间最长的地方。

张继才教授一行在大岩坝村委会

炎炎烈日,张继才教授一行来到大岩坝村委会,与村干部交谈;走进农户家里,听多位老人回忆80年前;在实地勘测,了解学校当时的办学状况。

听村民、乡村教师荀奎回忆

荀老出生1940年,小时候常去学校玩耍。他说,学校刚迁来时,师生住在农户家里,后来修建了校舍,但是学校的条件依然简陋,生活也很艰苦,学生们学习都很认真。

经村干部、村民多方确认,校友回忆的办学地点“杉园”实则为“沙园”,现是大岩坝村1组所在地。

张继才教授实地勘察学校遗址

一村民介绍,他家是原学校机械厂遗址,隔壁是大礼堂遗址。当时,学校的礼堂很大,解放后村子还在里面开过会,后来拆毁了。离他家数米远的竹林是学校食堂遗址,再往左数米处的玉米地是教学楼遗址,紧挨着的高速公路是升旗处遗址。

学校遗址的门前有一条公路,当年是砾石路,路况较差,是通往重庆的主要通道——施渝公路。现为219国道,水泥路。当年学校选址大岩坝的原因,一是公路边,交通方便;二是地势平坦。在多山的恩施,找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并不容易。

听91岁的乾祖福老人回忆

在大岩坝村13组水井湾,91岁的乾祖福老人介绍,学校迁来时,他有10多岁,经常在学校玩耍。他说,沙园是校本部,机械科设在那里,土木科设在水井湾,化学科设在段家湾。沙园和段家湾各有一个大水塘,校舍都是一层的木板房。老人的回忆很清晰,与史料完全吻合。

在前往晓关镇的途中,张继才教授一行看见一处突兀的山峰,是校友回忆中提到的将军崖。此山不高,但平地凸起,当年的校友在从大岩坝赴晓关的途中,常在此地驻足观景。

据史料记载,1938年湖北省政府为了抢救战区学校、保存湖北教育,众多学校的师生员工跋山涉水、风餐露宿,陆续迁往鄂西、鄂北后方各县。当时在恩施落脚的就有20多所学校,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一大批英才,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西迁避免了武汉沦陷、学生被日本侵略者实行奴化教育,展现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。

张继才认为,寻访学校西迁遗址旨在寻历史之根——百廿校史的来龙去脉,寻文化之魂——钢铁品质的形成和传承。今年是我校建校120周年、武汉会战80周年,寻访学校西迁遗址意义重大、恰逢其时。(历史文化研究所)

上一条:我院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研讨会 下一条:2016级行管学生赴青菱街办事处开展认识实习

关闭